彼此“不相见” 公平高效“看得见”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按照国家和安徽省有关要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内项目依法需要专家评标评审的,应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通过打分、审定,可以决定谁中标、谁落选,如何确保评标评审权规范且高效公平行使?
安徽创新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双盲”管理模式,统筹全省专家、工位两个资源,随机抽取专家、匹配工位,实现评标评审前,项目实施主体不知专家在何地评标评审,专家和交易中心事先也不知评何项目。评标评审中,评标委员会成员在不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位同时独立开展评标评审,管理部门和交易中心全程在线监管见证,进一步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公正性。
项目实施主体及其委托的代理机构、专家、交易中心物理隔离,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防范专家信息被泄露、被“围猎”甚至结成“小圈子”、搞评标评审权“寻租”等廉洁风险。
这种“双盲”模式,让彼此“看不见”保障着公平与高效“看得见”。
风险与问题
实事求是看,以往的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专家评标评审环节,存在着一定廉洁风险。
比方说,有的评标专业专家资源有限,少数专家成了“专家常委”,啥评审都是他出马,这样的专家很容易被“围猎”、滋生暗箱操作。
评审过程中,如果是以评标委员会集中开会形式评审,容易出现专家之间交头接耳、相互暗示、滥竽充数等现象。
为了规范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出台《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各地公共资源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并出台了制度和办法,完善专家库管理,通过随机抽取专家、异地评标评审等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舞弊现象,防范廉政风险。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操作过程中,仍然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地方的专家库是建了,但就那几个专家,抽来抽去都是“老面孔”,专家库形同虚设;还有的地方,虽采取异地评标方式,但是让专家赶到外地去集中评标,有的专家太忙赶不过去,即使赶去了,但把人聚在一起评标评审还是杜绝不了人为因素干扰,评标现场还可能出现“小动作”。
风险没彻底杜绝,新问题又出现了。
“唯有通过调查研究,采取问题导向,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他们经过调研发现了问题后,在常态化开展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模式,以制度规范、顶层设计为引领,以平台系统为支撑,以场所设施升级为保障,进一步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性。
彼此“不可见”
“双盲”,怎么干的?安徽向前多走了几步。
“双盲”,指的是评标评审前、中两个阶段的“不可见”——
评标评审前,项目实施主体不知哪个专家在哪个交易中心评标评审,专家和交易中心不知评谁的项目;
评标评审中,专家在不同交易中心工位同时独立开展评标评审,交易中心全程在线见证。
这样的“不可见、背靠背”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它依赖完善的制度和技术保障。
去年5月,安徽出台了《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规范(试行)》《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抽取工作规范》《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管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有了新规范,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能“按图索骥”地规范操作了。
建系统平台是第二步,安徽按照“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原则,打通省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省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库管理系统、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服务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间的数据交互通道。
目前,全省的项目、专家、场所、工位信息资源在平台系统互联互通中得到有效整合和共享应用。去年全年,省、市两级平台系统已安全交互数据35万余条。
另外,要让专家少跑腿,分别在常住地交易中心独立评审,这工作量着实不小。
安徽采取的办法是改以往的“评标室”为一个个独立的“评标工位”。
在改造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评审场所中,安徽把以“间”为单位的评标室升级成以“个”为单位的远程独立评标工位,同时设立项目实施主体(代理机构)工作室,实现项目实施主体代表、专家、竞争主体在物理上最大限度隔离。
各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升级“互联网+音视频”软硬件设施,逐步实现评标全程可追溯、可分析。截至目前,全省新建和改建“双盲”远程异地评标评审工位数达到340个。
“以前,如果芜湖、滁州等外地抽到我评标,由于距离远,我根本抽不出时间,往往会直接拒绝。”亳州市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双盲”模式下,在亳州本地就可以通过安徽省远程异地评标调度系统评审外地的标,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差旅费用,做到了“数据跑代替专家跑”。
“只知道到哪个交易中心参与评标,事前并不知道评的是什么项目及具体参评项目信息,评标信息更加保密、更加安全,降低了专家被‘围猎’等廉洁风险,有效防范了人为干扰评标活动等违规行为的发生,这对专家自身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该专家表示。
公平与高效兼得
有机制、有平台、有硬件,“双盲”模式一实施,效果明显、广受好评。
2024年,全省2759个“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中没有发生一起因评标评审原因产生的异议或投诉。
“‘双盲’模式让评标过程完全聚焦于投标文件的内容本身,凭借的是技术实力、方案优劣、报价合理性等客观因素,使得每一个竞争主体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我们项目实施主体也因此能够更加放心地选择最优质的合作伙伴,保障项目尽早落地,高质量完成。”宣城城建置业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汪寅表示。
作为竞争主体,马鞍山昌胜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道胜表示,这项举措没有增加竞争主体的负担,但有力减少项目实施主体及代理机构干扰中标结果的概率,有利于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廉洁建设,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为广大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公平中标增加更多的机会。
“希望可以长期推行下去!我们代理机构也会积极适应这种新模式,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安徽润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志局说,他们企业长期在六安市做工程建设项目代理,近期,该公司代理的项目实施了“双盲”模式,从专家抽取、开标、评标评审、专家履职评价、资料收集整理全流程顺畅,专家评审质量高。
各地积极实践“双盲”新模式,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据马鞍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袁飞介绍,2024年,马鞍山市实施“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市县两级交易中心建设独立评标工位25个,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233次。
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同时,还做到了高效,推动了优质专家资源共享。据介绍,“双盲”模式一方面激活省专家库2.2万人庞大资源,另一方面实现专家资源全省统筹调度,并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部署,实现全国专家资源跨省、跨行业共享共用。
特别是解决部分地区本地专家数量少、专业门类不全等问题,为特定范围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评标力量。同时,专家就近就便分散评标评审,降低了专家在途风险和交易成本;评标评审多地(主副场)联动,缓解了部分地区场地工位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的矛盾。
2024年,安徽“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使用全省专家资源11265次,节约专家在途补助、交通费约400万元,副场保障“双盲”项目7381次。
2025年,安徽在常态化开展“双盲”远程异地评标的基础上,将与福建、山东等省先行先试跨省专家库资源共享,开展远程异地评标。